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丰皓企业登记代理有限公司!

销售伪**商品行为可以依据新反法查处

2018-06-12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那么,此处的“使用”是否仅限于直接使用行为?销售商的销售行为是否包含在内?本文作者结合《商标法》对商标使用的界定,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与观点,敬请关注。

第一:
 
     《商标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本法所称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但不同类型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使用商标的方式不尽相同,不一定涵盖此条款所列举的全部使用方式。《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列举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时,将单纯的销售侵犯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与擅自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行为,以及其他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予以分项表述。一般认为,《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各项所指向的商标使用方式是有区别的。
 
     1.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使用”行为,是行为人以直接、积极使用的方式,体现商标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功能,是直接实施将侵权商标与侵权商品相联系的使用行为。此类行为一般指以投入市场为目的而生产、制造或者指使、委托他人生产、制造贴附侵权商标的侵权商品,以及在商业服务中直接使用侵权商标指示其服务来源的行为。
 
     2.第(三)项规定的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行为,是指仅仅销售侵权商品的行为,不包括生产、制造或者指使、委托他人生产、制造贴附了侵权商标的侵权商品的直接使用商标行为。
 
     3.第(四)项规定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隐含的商标使用方式,仅限于制造、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并非直接将侵权商标与侵权商品相联系,而是给这种联系提供帮助或者便利条件。
 
     4.第(五)项规定的反向假冒商标侵权行为,是指采取更换他人商品上合法贴附的注册商标的方式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而非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积极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
 
     5.第(六)项规定的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行为,不包括以自己投入市场为目的将侵权商标与侵权商品相联系的直接使用行为。
 
     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一)项禁止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第(二)项禁止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第(三)项禁止经营者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此处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和“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与注册商标一样属于商业标识。因此,不少人参照《商标法》有关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的规定,来理解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有关“擅自使用”之含义。
 
第二:
 
     在上海帕弗洛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与燕某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纠纷申请再审一案中,**人民法院于2015年10月30日作出的(2015)民申字第302号民事裁定书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中的使用行为,应指直接使用行为,也就是指生产商的生产、制造以及销售被控侵权产品行为,而不包括仅仅作为被控侵权产品销售商的销售行为。本案涉嫌侵权产品由案外人生产、制造,燕某只是销售了案外人生产、制造的产品,并无证据证明其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主观意图。燕某虽然收到了帕弗洛公司的律师函,但其销售的产品上使用的装潢得到商标权人的授权,该销售行为不属于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规定的“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笔者分析,**人民法院的前述观点,有可能受到《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将擅自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使用”行为与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销售”行为予以分项表述的影响。
 
     对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国家工商局1995年7月6月发布的《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七条曾重申依照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处罚,第九条规定“销售明知或者应知是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的,比照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予以处罚”。这种“比照处罚”规定,是当时行政处罚及刑罚领域允许类推适用制度的体现,也说明当时国家工商局认为,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规定的“擅自使用”不包括仅仅销售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的行为,否则,就无须采用前述“比照处罚”方式。
 
     实务中,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对于销售明知或者应知是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的行为,一直依照《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九条,比照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查处,甚至直接依照第五条第(二)项和第二十一条第二款查处。但笔者认为,《行政处罚法》于1996年10月1日生效后,第九条有关“比照处罚”的规定,严格来讲合法性有待商榷。这是因为,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的规定,部门规章只能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或者在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形下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之外,部门规章另行规定其他行为比照法律、行政法规实施处罚,不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
 
第三:
 
     由于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与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第(三)项之间具有一定的承继关系,故有人基于**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302号民事裁定的观点,认为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的“使用”仅限于直接使用行为,不包括销售商的销售行为。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销售本身就属于商业标识的使用方式之一。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将擅自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行为,与单纯的销售侵权商品行为分项表述,而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未对此区分,因此两部法律相关法条中“使用”的含义,也宜有所区别,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1.陈列、展示、交付商品,是销售商品行为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销售侵权商品时,会通过对侵权商品的陈列、展示和交付行为,将侵权商品上标注的相关侵权标识信息传达给客户或潜在客户,实质上是以消极的、未纠正侵权商品上违法信息的间接方式在商业活动中使用侵权标识。
 
     2.销售侵权商品时的陈列、展示行为,足以导致相关受众误认,还可以考虑认定为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第(四)项规定的“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3.执法实务中,对于销售“傍**”商品的行为,一直按照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工商总局《关于对销售“傍**”商品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工商竞争字〔2011〕40号)曾明确指出:“《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开展打击‘傍**’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规定:‘对企业名称(包括在中国境内进行商业使用的外国或者地区企业名称)中使用他人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的,可以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的规定认定处理’。经营者销售上述违法商品的,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4.对于经营者违反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实施的仿冒商业标识混淆行为,该法第十八条第一款所设定的行政处罚,与《商标法》第六十条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所设定的行政处罚基本相同。应当说,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此方面与《商标法》是有所衔接对应的。《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三)项将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行为明确规定为独立的侵权行为,立法原意应当是将销售仿冒商业标识的商品的行为视为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当然,相应地对于销售不知道是仿冒他人商业标识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也应当与《商标法》第六十条第二款**一句以及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一样,仅责令停止销售、停止侵权行为,而不予行政处罚,不承担赔偿责任。

以下信息来源于http://www.fenghao.org.cn的推荐,想了解更多的关于长宁注册公司,徐汇注册公司,闵行注册公司的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


加载中
  • 电话咨询
  • 13651821706
  • 18916889155